News 新闻中心
意昂3跨城走读百亿企业 专家导师建言佛山
今年7月下旬与8月下旬,佛山市工商联(总商会)先后开展大湾区跨城调研活动与长三角跨城调研活动,组织企业家走访广州、深圳、苏州、合肥四座城市,深入一线调研考察,寻找百亿企业成长的密码。
在广州、深圳调研期间,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设计部总规划师胡天新带队,佛山企业家走进致景科技、迈瑞生物、氢蓝时代、瀚宇药业,感受产业互联网如何改变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如何迸发强劲动能。
在长三角跨城活动期间,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带队,佛山企业家走进汇川技术、思必驰、华兴源创、亨通集团、安达创展、科大讯飞、国轩高科、蔚来汽车等企业,解码苏州、合肥如何培育科技创新生态。
走出去对标是为了带回来经验。调研期间,张燕生、胡天新两位专家导师与企业家展开热烈讨论,并总结城市、企业发展优秀经验,积极为佛山企业、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佛山有较成熟的制造业专业化集群,可以依托现有集群化制造业需要,促进专业化生产服务业发展。”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设计部总规划师胡天新说。
今年7月下旬,由胡天新带队,佛山企业家组团深入走访致景科技、迈瑞生物、氢蓝时代、瀚宇药业等一批大湾区优秀企业。基于此次调研,胡天新围绕产业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企业“走出去”等话题,为佛山企业、产业发展建言。
问:此次调研深入致景科技等产业互联网平台,你认为产业互联网发展对于传统产业转型有何意义?
答:随着数字经济深入发展,互联网与产业经济将越来越深度融合,传统产业的经济形态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这表现在企业不再只停留在个体竞争基础上,转为以开放互联网络为基础的协同互融,信息和生产要素的平台共享使整个产业体系内部互联互通,形成社交化定制和合作化生产方式,从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和产品价值链。产业互联网不仅加强了产业间的有机联系,还提高了产业基础服务能力,促进了产业链韧性的提升。
对于传统产业而言,产业互联网可使传统产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引入先进的生产工艺与智能化技术,可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能、提高设计精度,推动新产品研发,减少生产成本。可通过多边协同,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周转环节,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还可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逐渐从传统的制造朝着高质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因而,产业互联网可以成为传统产业转型提升的一种有效途径。
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是佛山近年来经济工作的重头戏。你认为广州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对佛山有何启发意义?结合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的观察,你对佛山纺织产业转型有何建议?
答:在背景下,广州业的转型主要是通过数字平台建设来推进的。首先,广州纺织服装业通过互联网拓展了纺织市场。通过Shein等电商服务平台的有效组织和协作,纺织服装业更有效走向国际市场,推进了纺织产业的国际化。电商平台还拉近了生产者和市场的距离,通过平台的数据服务功能,生产方可以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有效挖掘小众市场潜力。
其次,广州纺织服装业通过致景等产业互联网平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对生产、库存、物流等环节进行精准监控和实时共享,优化了供应链,实现了线上线下灵活敏捷的产销组织和管理响应,促使上下游企业间更紧密的协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产业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长三角地区纺织业也进入转型阶段。在推进赋能方面,作为“国际纺都”的绍兴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推进工厂智能化,近4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有工厂引入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实际业务和生产场景被智能化模拟、分析、追踪、比对、测算,产品质量、成本等信息可全程追溯,大大减少了车间工人数量和能耗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这种形势下,佛山的纺织业应积极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增强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深入有效促进“互联网+”与纺织业的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纺织业的各个环节,用互联网新思维指导传统纺织业。依托“互联网+”平台,加深数据化、精准化、平台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应用。针对现有的产业数字平台,佛山中小型纺织企业应积极适应“渠道为王”的产业生态现状,积极融入产业互联网平台之中。同时,企业要更抱团协作,提升研发效率,突出自身产品技术特色,从而更有效地占据有利的生态地位。针对目前日趋成熟的互联网寻找市场缝隙,探索自身的数字平台渠道建设。
问:随着传统产业加快转型,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佛山如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
答: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信息和商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往区域中心城市集聚的现象一直很明显。信息和交通技术的提升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向一线城市集聚的趋势,特别是金融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在一线中心城市集聚后,会对周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生一定程度的“灯下黑”屏蔽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是佛山发展的短板,但并不是说佛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就没有机会。佛山有较成熟的制造业专业化集群,可以依托现有集群化制造业需要,促进专业化生产服务业发展。支持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向价值链前后两端的服务业领域延伸。鼓励制造业企业整合研发设计、经营销售、售后服务等商务服务业资源,在向企业提供核心产品的同时,向客户提供增值业务,逐步提升服务收入在制造业企业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剥离非核心业务,将服务订单外包给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引导佛山规模以上大型制造业企业通过管理、工艺流程等创新,逐步向研发设计、经营销售、售后服务等服务型企业转型。支持制造企业主动剥离服务部门,推进服务业向细分化、专门化、市场化发展。
问:出海是此次调研热议的话题之一。根据你的观察,当前企业出海主要存在哪些困境,应该如何应对?对于企业出海渠道的选择,有何建议?
答:一些企业出海能力不足,特别是一些中小民营制造企业存在有心无力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制度和文化不熟悉,缺乏海外社会资源,缺乏语言沟通能力。企业的社会关系中也缺乏熟悉国外环境且具备跨文化管理和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直接决定了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因此,如何招揽和培养具备国际思维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是企业出海的关键问题。
对此,鼓励具有海外经验和能力的大企业建设服务平台型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并帮助建立社会网络,令国内中小企业尽快熟悉和适应国外经营环境。比如,设立中小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前期工作提供支持,帮助企业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做好企业境外投资咨询服务意昂3,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寻找合作伙伴,规避境外投资风险。
政府可借助行业协会组织有针对性的项目对接和市场考察,举办产品或产业推介会,通过支持申报相关境外参展项目等,帮助中小制造企业参加国际化大型交易活动。为细分领域中小企业提供分区域、分国别、分行业的“走出去”专题培训,完善民企在开展国际化合作中所需的人才意昂3、信息、市场等要素支持。同时协助企业做好人员培训,为国际化经营培养一批优秀的服务、管理人才。
应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或国有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工业园,建设更多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制造业专业园区,为有意出海的企业提供落脚点。另外应鼓励联合“抱团走出去”。“抱团走出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通过抱团,可以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抱团企业可以通过相互帮助和学习,共享各自经验和教训,有助于企业更快地适应国际环境;也可共同聘请专业服务机构提供法律、财务、税务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抱团走出去”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提升整体竞争力。
“从发展阶段来看,企业的发展愿景和目标应该从‘规模最大的企业’,转变为‘最挣钱的企业’,背后实现企业的总量、结构和盈利指标的统一提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说。
8月下旬,由张燕生带队,佛山企业家组团走进苏州、合肥,深入考察调研、思必驰、、亨通集团、安达创展、、、汽车等企业,从科技创新生态培育、企业战略规划等多个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张燕生认为佛山民营经济根深叶茂,企业家力量强大,基于此次跨城走读,张燕生建言佛山要善于借力,通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创新的要素创造,补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必备的设施、载体、平台,把全球一流优秀人才、一流创新企业、一流服务机构、一流市场体系等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端要素资源吸引到佛山来,建设高质量发展所需、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新质生产力所用的创新制度和软硬件环境。
问: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是佛山近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作为一座地级市,佛山对标苏州、合肥,首先应该学什么?
答:佛山要善于借力。佛山要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吸引全球一流人才和企业到佛山来共享创新发展。
在参与佛山赴苏州、合肥的调研考察团时,我经常与企业家们交流讨论国内国际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战略、机遇挑战、企业愿景。现在也轮到佛山市政府思考这个问题了:新形势究竟出现了哪些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政府该如何定位自己?战略策略是什么?当我们谈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讨论传统、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时,怎么认识新赛道、新风口,怎么推动科技赋能、数字赋能、绿色赋能、国际化赋能,怎么提升增值规模、生产率水平和资产净收益率?
苏州此行,我们看到很多新产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他们的一流人才、技术、产业是从哪里来的?国内是从南京、上海、武汉、深圳、北京来,国际是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来。南京、上海、美国、欧洲的大学、科研院所的创新要素集聚在苏州。早期以“星期天工程师”的方式为苏州提供技术和产业服务,中期建立“虚拟实验室”、实体研究院开放合作,现在开始全方位深层次的国内合作、国际合作。其背后,是地方政府从全价值链的角度,用专业化职业化法治化产业园区等方式,推动分工和专业化合作的引资引智引集群配套引。
像汇川科技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便是借着中国和新加坡国际合作之力所打造的,这里学习借鉴新加坡的现代化发展经验,实现了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高标准的城市规划和运营管理,打造了极具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特点的一流营商环境。如今,这里已先后引进30多所中外知名院校入驻,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全球顶尖大学均在园区设有分支机构,借全球之力,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一流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为园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建议佛山进一步研究这种模式,通过要素创造和环境优化,借鉴苏州、合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建立实体或虚拟实验室开放共享合作等借力方式,把全球创新资源和优质要素吸引到佛山来,建设发展所需、转型所要、创新所用的体制机制和成长环境。
问:佛山是一座传统制造业大市,正值转型升级关键期,科技创新能力滞后于产业发展是急需突破的困难和挑战之一。佛山直面这一难题的决心很大。在你看来,要实现创新驱动,佛山可先从何处入手?
答:佛山是民营经济大市,中小企业众多,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企业都缺工艺、缺材料、缺零部件、缺概念,有着迫切的共性技术研究需求,故此,建议佛山可以先从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入手,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进一步打造完整的创新链,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企业的开发试验研究在内的创新要素补强。
佛山探索建立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起步很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很长时间,佛山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建立飞地研发机构”等方式,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开展合作。甚至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佛山依然坚持这项探索,把世界一流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驻华首席代表请到了佛山,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需求,建立了不同的共性技术研究院。
但从目前佛山的共性技术研究院建设成效看,预期目标并未达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的看法是,佛山历届政府支持本土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方向找对了,建立共性技术平台的路径找对了,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式也找对了。佛山始终坚持“凡是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做,凡是企业能做的就让企业做”的市场化思维也没有错。但在当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仅靠内生性增长来实现创新发展是不够的,创新链每一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都需要全方位国际合作,都需要高水平自立自强,都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它需要佛山提升“借力”“补位”“合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水平和能力,让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达到先国内、后国际的“一流水平”。
可喜的是,佛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接下来就看佛山地方政府和各界如何补强了。
问:助推发展,人才是关键。结合参与此次苏州、合肥跨城走读佛山企业的特点,你认为佛山该如何推动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
答: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是需要产业载体支撑的,它首先要有产业需求。过去10年佛山开展了持续探索,推动传统制造走向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研发、技术、设计、资讯、等现代生产性服务型全球化人才需求已经凸显。这些专业人才的服务价格是很“贵”的,想要引进这类人才,需要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附加值,同时,强化与香港、上海等地的合作,搭建桥梁,从借力开始,引入相关智力支持。
透过这批佛山企业可以看到,佛山正在探寻新方向,一批企业正围绕着过去的主业,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升级,业态从大规模生产、低成本生产,转向了高增值服务和创新赋能、数字赋能、绿色赋能。佛山企业家们已开始意识到“低成本优势”“大规模优势”是不够的,产能过剩、打价格战是不行的。要想“活”,那就必须把品质做上去,把技术含量做上去,把附加值做上去,同时善待自身的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大中小,让凡是跟自己合作的上下游企业、产供销商、内外贸企业都能挣到钱。
从这个角度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指标是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力。它要求在总量上把相对营业收入做上去,在结构上把相对劳动生产率或相对全要素生产率做上去,在微观上把资产净收益率做上去。这组相对指标中的“相对”,指的是相对国内外行业内标杆企业。从发展阶段来看,企业的发展愿景和目标应该从“规模最大的企业”,转变为“最挣钱的企业”,实现企业的总量、结构和盈利指标的统一提升。
为了达成这一点,佛山地方政府需要做好补位。要推动一家企业成长为一家全球跨国公司,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在发展硬科技、绿色低碳、履行社会责任上有更大作为,还需要地方政府从战略上、宏观上和长期上,高标准、严要求地帮助他们解决“一流的人才在哪儿、一流研究型大学在哪儿、一流高质量职业教育在哪儿”的问题,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生态环境上,进一步补齐补强。
本文由:意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