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常识

那些容易视而不见的教育常识

2024-06-27 03:00:5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意昂登录在我们追逐“新理念”“新模式”的时候,教育常识却在失去。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务必要紧紧抓住这些朴素的常识,并在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体现出这些常识,那么真正的教育便回到我们身边了。

  所谓“常识”,简单地说就是人所共知的真理。教育常识是指相对正确而且得到公认的真理性教育命题。那么,教育有哪些常识呢?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很老的教育常识了,但现在许多人越来越把教育仅仅当作“技巧”的操作或“艺术”的施展。我们不是否认智慧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但爱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没有了爱,“水平”再高也没用。

  “只有爱,也没有教育。”缺乏爱的教育是伪教育,但用爱取代一切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还要有职业精神,要有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要有渊博的学科素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一句话,要有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虽然对学生的爱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爱本身不是专业水平。应当说,对孩子的爱教师超不过家长,但家长不一定都能教育好孩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现在不少教育者恰恰喜欢“发明”捷径。一些校长或专家时不时宣称自己创立了什么“模式”或“几步法”之类的“科研成果”,从而“迅速提升了教学质量”“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云云。对此我并不看好。方法无论多么科学,都需要刻苦精神。

  “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最好的学,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再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的“茶馆式教学”,一直到今天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贯穿其中的都是对学生的尊重,只要学生动起来了,教学自然“高效”;否则,无论表面多么热闹,都是“搞笑”。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没有“”,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班级都是与众不同、充满个性的,任何学校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社区环境、办学传统、生源特点,因而成为具有鲜明独特性的“精神共同体”。所以,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班,或是一所学校,都不能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巧、方法、模式去“搞定”。教育当然有着普遍的原则,但所有的“绝招”都具有“针对性”“现场性”“临时性”甚至“一次性”。

  “任何一个孩子首先是其家庭的产物。”我们常常不切实际地夸大学校教育的作用,夸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其实,一个孩子能否成才,与其父母有直接关联。最起码,孩子的智力就与父母的遗传基因有关,我们不要总认为“优生”都是教师教育出来的。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最重要的依然是取决于父母的家庭教育。一个孩子举止粗俗,言行不一,满口脏话,不讲卫生,懈怠懒惰……不能说与学校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与他的家庭教养有紧密联系。对这样的孩子,做教师的只能出于职业良知尽量引导和教育。希望把所有的责任都担在肩上,企图仅凭学校力量而彻底改变一个孩子,这就违背了常识。

  “班级的魅力就是班主任的魅力。”就课堂教学而言,一堂课的所有吸引力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许多孩子因为喜欢某个教师而喜欢上了相应学科,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是否喜欢他的班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喜欢班主任老师。因此,班主任要明白,让自己的班级充满魅力的主要途径是让自己富有魅力。平易近人,博学,多才,幽默,敏锐,点子多,有感染力,会讲故事,善于走进孩子的内心……这些都是班主任让孩子佩服的魅力所在,也是班级的魅力所在。

  “学生的成长不能只有分数,少年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我想,没有谁会反对这个常识。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学校的校园生活只剩下了考试和分数。什么“全面发展”,什么“以人为本”,什么“为了学生的一切”云云,大多是写在墙上的标语,而实际上音体美劳课程被挤压,课外活动被取消,春游秋游更是以“安全”的名义被禁止。教育所应有的浪漫、情趣、感动、开心统统让位于考试,因为“分数才是硬道理”。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

  “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这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可现在不得不作为常识来强调。因为在一些校长和教师眼中,教育科研似乎就是写论文,谁写得多谁的教育科研就搞得好。一些学校搞教育科研,往往是先找一个较时尚的“课题”,然后写开题报告,再请专家进行课题论证,一旦通过便束之高阁;两三年之后,待结题时间快到,赶紧集中精力写结题报告,参研人员也抓紧时间写课题论文;最后再请专家进行课题验收,一旦验收合格,万事大吉,把课题证书陈列于校史馆,将有关论文汇集成册立于学校图书馆书架上……这样的“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真正有效的教育科研必须是源于本校实际的“做”。这是常识。没有做、只有写的教育科研,是不折不扣的假科研。

  “名校名师无法速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渐渐习惯了这样的说法:“三年打造名校”“五年培养名师”……其实,名校也好名师也罢,都是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揠苗助长就违背了规律。名校名师之“名”,是要看重“影响”,是有口皆碑的结果……

  教育常识还有许多,它们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中,存在于我们的课堂和班级。但是,越显而易见的道理,却越容易视而不见;或者即使见了也觉得“过时”“老一套”而抛在一边。于是,在我们追逐“新理念”“新模式”的时候,教育常识却在失去。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务必要紧紧抓住这些朴素的常识,并在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体现出这些常识,那么真正的教育便回到我们身边了。


本文由:意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提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