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服务项目

赤脚医生的历史进程

2024-08-16 12:57:3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在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后,很多农业生产合作社以经过培训的保健员、防疫员、接生员等初级卫生人员为主体,开始兴办保健站,保健站成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早期雏形。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民负担更轻,得到更多农民的理解和支持,故而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意昂2娱乐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

  与“合作医疗”相伴相生的还有一个名词,那就是“赤脚医生”。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有一名叫王桂珍的大队保健员,因其经常下水田劳动时被人叫去治病,往往来不及洗去脚上的泥巴,赤着脚就去给人看病。久而久之,当地农民称她“赤脚医生”。《文汇报》的一名记者将她的事迹写了一篇调查报告。1968年夏发表后,随即引起中央宣传部门的重视。主席还专门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在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后,全国半农半医的卫生员都改称为“赤脚医生”,并掀起了培养赤脚医生的高潮。为适应当时的形势,各地在基层卫生员培训上大多采用短、平、快的方式。一般生产队卫生员要求会针灸、会治常见的小伤小病,会做一些预防和急救工作。经过这种持续的大规模培训,全国在短期内造就了一支百万人级别的“赤脚医生”队伍。

  20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合作医疗失去了赖以依靠的行政组织依托和筹资支撑,大部分大队卫生室承包给了赤脚医生个人经营。1981年,国务院首次提出用“乡村医生”代替“赤脚医生”。

  合作医疗及“赤脚医生”退出历史舞台后,原有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体系遭到破坏,医药费往往成为很多农民一项难以承受的支出。有鉴于此,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决定恢复和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此同时,许多地方之前已经解体的村卫生所重新组建,曾经消失的乡村医生培训也再次恢复。


本文由:意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提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