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服务项目
盛亚飞:家庭农场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松江区是历史上著名的农业大县。改革开放后,松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区的转型,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全区农业产值和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
自2007年始,我们通过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形成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共识,着力做好“双减”和“双增”的文章。“双减”就是要下决心减少农民数量,减少兼业农户数量,解决好农业因兼业而被边缘化的问题。“双增”就是增加专业农户承包土地的数量,增加种地农民收入,将专业农户培育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当年8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同志来松江调研,在听取松江区委关于培育粮食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汇报后,明确提出松江要推动规模经营,做好土地流转文章,在发展家庭经营上先行先试。
2007年下半年,我们开始探索推进粮食家庭农场这一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以“种养结合”和“机农一体”为主要形式的家庭农场。松江的粮食家庭农场,2007年只有597户,经营面积9.05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56.2%,到2014年底已发展到1240户,经营面积15.28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90.9%。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粮食家庭农场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所谓粮食家庭农场,是指以本地户籍的农民家庭为生产单位,以家庭人员自行耕作为主的方式,在适度规模的土地上专业种植粮食作物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一经营方式的突出特点是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作业。在推动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我们大胆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注重完善体制机制,积累了有益经验。
规划引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我们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严格区分城市与农村的功能定位和形态特征,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浦南是松江的农业地区,按照功能定位主要是守住耕地,种好农田,看好林木,保护好生态,建设好农村,建设以接纳本地农村人口转移为主的宜居小镇。依托科学的规划,我们着手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工作。2008年启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目前14个涉农街镇已建立了新型村镇两级集体经济组织,进一步明确了土地产权和农民的财产权。城乡统筹为家庭农场发展创造了条件。
选好经营者,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一是明确准入条件,公开透明选拔。我们规定家庭农场经营者主要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产生,禁止转包土地或改变土地用途。在农民自愿申请基础上,最初是抓阄确定经营者,几年后过渡到由本村老干部、老党员、老队长进行民主评定,择优选择经营者。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平衡好各方利益。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行农民承包土地委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流转。对土地流出方,区政府实行土地流转指导价格,随粮食价格变化而浮动。对家庭农场经营者,在中央、市有关农业补贴基础上,我们再给予贴息贷款等政策扶持。三是加强职业化建设,稳定经营者队伍。每年定期对家庭农场经营者进行培训,进行3次生产经营管理考核,实行淘汰退出机制。对经营良好的,逐步延长家庭农场承包期限,目前全区承包期在3年及以上的有1031户,占到83.1%。
加强社会服务,实现专业化生产、机械化耕作。一是强化社会服务。我们围绕农业生产需求,建立了涵盖良种供给、农资配送、农技指导、农业金融等内容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二是推广“公司+农户”模式。我们鼓励“种养结合”,即种粮与养猪有机结合,实行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结算,既保障了生猪质量,又能做到有机肥还田,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014年底,“种养结合”家庭农场达73户,年上市生猪7.8万头,通常比纯种粮家庭农场收入高出50%以上。三是推行“机农一体”。我们倡导“大机互助,小机自有”,让农民自己耕种农田,自己操作农机,通过机械化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目前,全区“机农一体”家庭农场已发展至405户,占到家庭农场总数的32.66%。
在实践中,松江家庭农场坚持了“两项基本制度”和“三个基本原则”。“两项基本制度”,一是坚持耕地集体所有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土地自愿规范流转,二是坚持适度经营规模、适度流转费、适度种地补贴,三是坚持“以粮为主,自耕为主”,不允许承包经营者搞非农产业,不允许承包经营者主要依靠雇人种地。通过不懈努力,家庭农场的优势已逐步显现,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方面成效显著。
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家庭农场实现了现有生产条件和机械化水平下劳动力与耕地的合理配置和规模化经营,全区粮食种植户由2007年的1.49万户减少到目前的1392户,户均经营面积由11.1亩上升为121亩,户均粮食产量提高到7.02万公斤,户均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2倍。实践证明,家庭农场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较好地回答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地怎么种”这个重要问题。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留住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留住人的关键是让农民有足够的收入,让高素质的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想当农民。目前,松江粮食家庭农场户均净收入已超过12万元,高于普通打工收入一倍以上。农村年轻人先是犹豫观望,现在争先恐后加入到家庭农场经营中来,大学毕业生回乡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日益增多,一支有知识、懂技术、会操作农业机械的职业农民队伍正在形成。目前,家庭农场的经营者以45—55岁农民为主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14%。发展家庭农场为有效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农产品供给得到保障,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对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松江发展家庭农场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更有利于发挥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以一户规模在150亩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为例,一年生产的粮食和养殖的生猪分别可供344人、3191人消费,而且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同时畜粪便就地处理,促进了循环农业发展。从全区看,农田由本地农民种植,农田不再抛荒,农地得到充分利用,肥力得到很好培育。特别是秸秆还田、有机物还田、“三三制”茬口轮作的实行,使得化肥使用量大幅度减少,既保持了基本农田的生产力,也保持了江南水乡的田园风貌,市郊区农业成为上海这座大都市的季节性湿地。
本文由:意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