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服务项目
变态又恶心《异形》到底吸引了什么观众?
#异形太吓人了,不仅登上热搜第一,影院还被一位带着8岁孩子的家长投诉了,原因是过于恐怖,孩子可能留下后遗症,要求赔偿医药费。
且不说《异形》本身就不适合8岁的孩子看,海报上也注明了未成年要谨慎观看。
不客气地说,是八十年代所有观影人的噩梦。尤其是幽闭恐惧症患者,怕是要直接晕死过去。
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让观众代入感如此强,很大程度源于异形的形象——
他的绘画风格是将有机生物肉体与金属机械构造结合,且为明显的生殖主题,让人生理不适。
里面被白色薄膜包裹着的抱脸虫,相当于一个被羊水包裹的胚胎。而外面的一层肉状组织,也就是。(张开的时候更明显。)
当有人靠近时,闭合的肉状组织就会张开喷射出抱脸虫,像人类一样完成一次“分娩”。
所谓“抱脸虫”,顾名思义,就是跳上某个人的脸,像小章鱼一样,往人喉咙里塞一根管子,供应呼吸的同时,种下后代。
并且没有眼睛,因为“眼睛会出卖灵魂,没有眼睛会让别人不知道它下一步要干什么”。
据说,刚上映的时候,在破胸那一幕,影院里的人都冲去了厕所,全是去呕吐的。
毕竟,在那之前,人们在银幕上感受过的最大惊悚就是《大白鲨》和戴着人皮面具的《德州电锯杀人狂》,与那种现实性的、可理解的恐惧相比,可以想象看到血液能腐蚀掉金属的异形时,会感到怎样的震颤。
异形开辟出了太空科幻恐怖和寄生变异生物的先河,自此之后各种科幻恐怖层出不穷,渐有取代传统恐怖的趋势。
也就是说,人们会因为厌倦生活的平庸无聊,而在恐怖的情感体验中寻找刺激,而相对于崇高、内省、讽刺等其他艺术形式带来的体验,恐怖是最具刺激强度的一种。
不可名状是对理性世界的挑战,当恐惧来源无法确定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是整个系统性的问题,而这个系统实在是太大了,即使我们有心去挽回,也很难改变。
像异形这种诡异又恶心的生物,是不可知和灵异的,人们甚至都无法给它赋予一个形式,这就会触发大脑深层的非理性恐惧因素。
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恶心的刺激物比情绪中性的刺激物能更有效地吸引和保持注意力。
这是因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对厌恶的注意偏向—无论多么厌恶—都能使人类更好地避免有害物质。
更进一步,心理学家Nina Strohminger认为,人类倾向于寻找看似“消极”的体验,以享受“受限的风险”。
“任何负面的感觉都有可能成为一种享受,当它被剥夺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实际上是坏事的信念时,留下的生理兴奋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或有趣的。”
也就是说,你不仅有被恶心的东西吸引的倾向,你的大脑还有一种心理机制,使你在适当的情况下能够享受它们。
异形融合了人体、蛇、昆虫、骷髅、机械且没有眼睛,这种似人非人的形象不仅恶心而且还通过和人的内在建立联系,更好地完成了“惊栗”这个主题。
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异形出场的镜头总共才不到四分钟,差不多是整部电影长度的3%。
由于导演总是用光影遮蔽了它的大部分身体,不停自行脑补反而使异形在观众心中打下了更深刻的烙印,那种既害怕又忍不住窥探的冲动被完全调动了起来。
性、生于、死亡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与观众有了深层次捆绑,恐惧和恶心的双重体验达到巅峰,同时想看的欲望也达到了巅峰。
美式恐怖是一种残酷的生死局,虽然在欧美也有鬼魂一说,但人们总体还是比较唯物的,所以在各种好莱坞恐怖片中,大部分都是拥有实物的怪物。
所以他们的怪物总是奇异又恶心,这样就能让视觉冲击辐射社会现状,进一步唤起人们内心的恐惧。
经济大萧条时期,好莱坞在票价提升的情况下为了刺激平民消费,推行着“双片制”,即两部电影捆绑播放,A级片是大制作,票房由片方和影院分成,B级片每部7-8万美元买断。
恐怖片就是B级片的主力之一,承担着用直观刺激吸引观众、乃至“挽救电影院”的历史使命。
恰巧战后又受到核威胁、美苏太空争霸等大背景影响,恐怖开始和科幻结合,恐怖的来源开始糅合外星人、植物、昆虫,变得让人生理不适。
诺埃尔·卡罗尔认为,恐怖美学的核心元素包括害怕和恶心,读者在面对丑陋狰狞的怪物时是反感的,但同时新奇感也获得了满足。
因为恶心可以触发害怕机制,但由于人们也清楚地知道现实生活不存在这种恶心的怪物,并且人类可以战胜怪物,所以就能达到吓人,但不至于吓死人的理想效果。
有人说“看恐怖片是最安全的冒险”,不管是哪种恐怖,最终指向的都是人的“逃跑”本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文由:意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提供